你好!欢迎光临北京惠蜂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新闻公告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 公司新闻

永不复原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发布日期:2017-07-21 11:49    浏览次数:16063

  

  新疆生产建設兵团,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內。分布在东起东经 95°34',西到东经 75°50',南起北纬 35°30',北至北纬 48°34'的广大地区,东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兵团所辖边境垦区与蒙古国、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接壤,管辖的国界线共計有2 019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571千米,与哈薩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团的边境农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边境一线的中国領土上,历史上长期担负着守卫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战略任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别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简称“建设兵团”、“兵团”)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双重领导,总部驻乌鲁木齐市。
  这是一支由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的原中国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军、第六军、原新疆三区革命中的民族军和由陶峙岳將军率領的原国民党新疆驻军起义官兵组成的部队。成立半个多世紀以來,几代军垦战士忠实地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成为一支不穿军裝、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新疆作为欧亚大陆桥头堡和古丝绸之路中转站的地位日益凸现,这一地区的稳定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內外勾结,活动猖獗,妄图在新疆成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分裂我們国家的危急关头,兵团的存在、稳定和发展,对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內外敌对势力是強大的政治、军事威懾力量。兵团的形成、发展和作用,也成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來,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行政管理诸问题的重要內容。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此后,作为正式名称一直使用到“文革”后期被撤销。1981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此时的正式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海外公开的名称一直是“中国新建集团公司”。2004年4月,兵团第八任司令员张庆黎成为第一个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身份出访的兵团首长。兵团第六任司令员金云辉曾说过这么一件事:“曾有一个部委的同志给我打电话,开口就叫我‘金团长’,可见他对兵团是多么陌生。长期以
  来,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不仅内地普通百姓不了解兵团,就连一些部委的负责同志也不了解。”可以说,已有50多年光辉历史、250多万名成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世人心目中仍充满着神秘色彩。
  十万解放军官兵就地戍边垦殖
  1949年9月,王震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逼近新疆。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的民族军也积极展开攻势,牵制国民党军。9月25日和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先后通电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
  进入新疆前,毛泽东对王震说:“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1万多倍。……当年左宗棠曾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成美丽富饶的乐园。”王震深深地记住了毛泽东的话。
  9月底,陶峙岳率领的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赵锡光任副司令员兼第九军军长;部队除番号改变外,原建制和官职没变,排、连、营、团、师的行政长官只有晋升没有降职调离;部队没有散,只是每个连、营、团被派进了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委员。
  刚刚解放的新疆,百业凋零,物资奇缺。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3户农民仅有一头耕畜,2户农民伙一把砍土曼(一种新疆特有的农具),全疆人均占有粮食195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儿,就地解决10余万军队粮饷绝无可能。从苏联进口,经费困难,而从内地调运的话,则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鉴于此,毛泽东借鉴历代经验,要求军队屯垦戍边,确保西陲边疆的长治久安。
  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针对新疆军区发布了《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动员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粮饷问题。
  进入新疆伊始,王震就对陶峙岳说:“起义部队过去守土有责,立了功。起义以后,可以和我们一起转向生产,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他接着说:“陶司令率部起义,投向光明,功盖天山。我是个粗人,在北京,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吹过牛了。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这光靠我王胡子一个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
  王震虽常以“粗人”、“武夫”自称,却一向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早在进军新疆途中,他就考虑到战争结束后进行建设的问题,一路上招贤纳士,广聘人才。解放咸阳时,西北工学院的23名学生参军;经过陕西武功时,西北农学院50多名同学随军西进,他们都受到了王震热情的欢迎。兰州解放仅10天,王震已派人组建了“第一兵团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团财经学校”,不仅聘请了大批谙熟财政经济的专门人才,还招收了近千名大专学生,浩浩荡荡随军进疆。进疆后,王震大胆起用解放前就在新疆工作的农学、水利、植棉、纺织、地质、钢铁、水泥、机电等各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
  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
  屯垦戍边之初,生活极为艰苦。王震、陶峙岳等人同普通士兵一样,肩负纤绳,拉爬犁,运石头,筑公路,挖河渠。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拿镐,在阿克苏、库尔勒、伊犁、塔城、阿尔泰、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安营扎寨,垦荒造田。经过辛勤劳作,仅1950年一年便开垦荒地83万亩,收获粮食6800多万斤,棉花7500多担,油料370多万斤。同时,还建立起了各种工业作坊,饲养了大量牲畜。据统计,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仅第二十二兵团官兵就先后建立起纺织、造纸和铁、木加工等各种工业作坊189处,饲养耕牛1550余头,羊2.3万余只,从而极大缓解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至1952年底,驻疆军区部队已实现粮油的自给有余,并且还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祖国轻工业的发展,为后来共和国开展大规模的屯垦戍边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十万大军官兵婚姻问题
  自给自足问题解决后,另一个问题摆在了王震等人面前。十万大军转眼间都成了大龄青年,可个个还都是“光杆司令”,起义人员“老婆”的问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问题。王震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王震向党中央请示:组织动员内地妇女来新疆工作。于是,1950年至1952年,先后从湖南、山东、上海等地动员来了大批女兵和女同志。王震还指示各级党委对部队进行普遍调查,原来在家结了婚的要动员老婆前来,还有老少寡妇、小姨子等,凡是女的均来者不拒,呈请上级分批接来。这一动员,仅陶峙岳的家乡湖南,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战士回原籍找对象。同时命令部队建好宿舍,办好托儿所、子弟学校,解决来队家属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到1956年,起义人员的“老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经过全军区指战员和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地奋斗,加上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援,新疆经济迅猛地发展起来。从1951年开始,新疆先后兴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同时,为满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的基础。到1953年,新疆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约为1949年的36倍。在1950年至1952年新疆解放的最初三年间,全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生产建设,取得了史诗般辉煌的成绩,为新疆以后的屯垦大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半个世纪的流沙岁月,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一代代兵团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不仅维护了国土的完整,也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兵团人的创业史,是一部“扶犁惊戈壁、把剑镇国门”的交响曲。2004年10月9日,在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大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兼政治委员陈德敏说:回顾兵团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新疆有生产建设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新疆实际,是我们党在吸取历史经验基础上的一大创举,凝聚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执政智慧和治国方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及其特殊地位
  1952年2月,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他说:“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军、第六军,由新疆民族军改编而成的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编人生产部队。
  在王震、王恩茂等人的建议下,1954年10月,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兵团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官兵10.55万人。有农牧团场43个,耕地7.73万公顷,当年粮食总产7184.4万公斤,棉花总产188.96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856万元。
  兵团首任司令员为陶峙岳。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生产建设兵团的主力是陶峙岳领导的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离职回原籍湖南长沙,在耄耋之年加人中国共产党,逝世时96岁。陶峙岳将军和其麾下的大军不仅起义有功,而且在建设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向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
  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兵团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则独立于自治区的党政军系统,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其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如今,兵团军政首长一般为中央委员。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级行政区一一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行政级别为副地级。有些师还管理了若干城市,实行“师市”体制。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普通团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普通团除了番号外,通常还具有一个称作镇的地名,只是这些所谓的镇并不存在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权机构,仅仅是团场的别称而已。此外,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还设有法院、检察院等机构。
  在创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之后,根据其发展经验,党中央后来试办了11个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创建的时间顺序,分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1月建立,1968年6月18日划归沈阳军区,编制6个师,辖64个团,1976年撤销;兰州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4月9日建立,归兰州军区领导,编制6个师,下辖57个团场,1973年撤销;广州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4月建立,是广州军区接管原海南、湛江农场后组建的,编制10个师,下辖148个团,1974年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5月组建,隶属北京军区,下设6个师,41个团(场),4个直属场团,1975年撤销;江苏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9月组建,隶属南京军区,辖4个师,41个团,1975年撤销;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9月17日组建,隶属南京军区,管辖国营农场、茶场、林场等42个,1975年撤销;福建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组建,隶属福州军区,下辖28个团场,1974年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组建,隶属云南军区,由云南省和云南省军区领导,在原农垦系统基础上组建4个师,32个团,4个直属单位,1974年撤销;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组建,隶属南京军区,下设3个师,15个团,1975年撤销;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组建,归济南军区领导,下辖20个团,1975年撤销;湖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组建,1972年撤销。
  可以看出,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大都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组建的,也都在“文革”后期被撤销。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人们看到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地位。1960年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中苏关系恶化以后,1962年4月8日,由于苏联的策动和诱骗,引发了伊犁、塔城20多个县的六七万边民赶着牲畜、带着财物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塔城县外逃人口达到该县人口的68%,霍城县边境3个公社原有人口1.6万多人,外逃后只剩下3000余人,裕民县牲畜损失31%,车辆损失70%,耕畜损失80%。这次边民外逃事件,造成耕地荒芜60万亩,加上被捣毁的政府机关、企业和被抢劫的粮食、物资等,造成的损失累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事件发生后,党中央极为重视。周恩来、邓小平等紧急召见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张仲瀚,要求迅速调集干部和民兵赶赴伊、塔地区,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并责成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由兵团负责组织民兵速赴边境布防,维护边界治安。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的决定,从5月11日起,兵团从农四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先后抽调选派干部810名、工人16750名组成工作队,配备汽车39辆,拖拉机和康拜因45台,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任务。兵团的值班民兵全副武装,开始昼夜不停地进行沿边巡逻,并在塔城、裕民、额敏三县边境地带设立了8个边防检查站,从此结束了我国西北部边界有边无防的状态。5月21日,根据新疆军区指示,兵团决定在中苏边境建立19个边防工作站。6月底,边民外逃行动基本上被制止。
  8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两年内组建300个民兵值班连。11月,兵团党委向新疆自治区党委写了关于建立边境农场的报告。11月28日自治区党委作了批复。兵团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19公里、纵深10公里至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并组建了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军垦国营农场和地方农牧团场,筑起了一条被誉为生命界碑的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伊塔事件”发生后,苏联在中苏边境急速增兵,挑起了多起边境军事冲突,并且制造了边界领土纷争。在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克赛尔、额敏、裕民、温泉、昭苏等边境地带,大片中国领土被苏联单方面划为“争议领土”。为了捍卫祖国领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开始奉命在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中苏边界“争议地带”耕种“政治田”。这些特殊的战士只管耕种,不问收获,年年薄收年年种,常常在苏军的枪口下从容劳作,将生死置之度外,并曾多次与越界闯入我国境内的苏军展开坚决斗争。他们的辛勤耕作,在反
  侵略、反颠覆、反渗透等方面,在保障新疆的安定进而为全国提供一个和平的生活和建设环境方面,在发挥经济建设突击队作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后来,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20世纪60年代紧张的边境形势过去后,1981年7月,王震在同国家有关部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负责人谈话时强调,生产建设兵团要把巩固国防放在第一位。恢复生产兵团巩固边防,永远是一支战斗队,不能动摇。王震还明确指出:“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
  几多风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与恢复
  到1966年末,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职工总数已达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农牧团场发展到158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1 12个,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粮食总产72.03万吨,棉花总产2.4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三分之一。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3849万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1975年累计经营亏损7.94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不久,11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负责管理全疆国营农场。1975年至1977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方的外,又增加了20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年共亏损6.67亿多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3年。
  据此,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接供应。此后,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与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倾注了很多的心血。1977年夏邓小平复出后,一直关心着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1978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派出工作组对新疆
  农垦管理体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指出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久、基础好,经济实力占自治区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而且处在反霸斗争的前哨。恢复兵团的体制,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系统,有利于加快新疆生产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战略预备队的作用。然而,由于当时一些领导同志对生产建设兵团的认识不同,这一建议未能实现。邓小平知道王震熟悉新疆的情况,对兵团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的工作。
  1981年6月30日,王震结合新疆贯彻中央军委裁军决策的实际情况,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正式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7月1日,邓小平作出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代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1981年8月,在王震、王任重等陪同下,邓小平来到新疆视察。8月13日至14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石河子八一毛纺厂、农科院及石河子总场。在石河子总场,邓小平十分认真听取了连队联产承包、科技种田和连队人员组成情况的介绍,还亲自到农田里仔细询问和查看刚刚推广的地膜棉的生长情况。许多见过邓小平的群众都清楚地记得,邓小平离开连队前,专门从面包车上走下来,向前来欢送他的连队职工挥手致意。在农八师农科所的试验田里,邓小平看到棉花长势茁壮,棉桃满枝,忙问:“产量达到多少?”农科所的同志回答说:“皮棉150公斤。”当邓小平听说地膜覆盖技术是王震引进的时,他满口称赞:“王胡子,你到新疆带了个好头。”
  邓小平还接见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石河子垦区团以上干部、老红军和劳动模范代表。他饱含深情地对军垦战士们说:“原生产兵团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不会忘记。”他指出:“兵团事业要大发展,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新贡献。”在多方听取意见,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8月19日,邓小平离开乌鲁木齐返京。回京后,邓小平在中南海一次重要的小型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
  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
  1981年10月11日,党中央决定调当时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回新疆,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和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并要他马上到北京去。10月14日,王恩茂到了北京。19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形成了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同新疆领导同志谈话的要点。王恩茂离京赴新疆前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作了5个方面的指示,并强调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根据邓小平的几次重要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随即组织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报告》指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出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向兵团各级党委和干部职工提出希望:“总结历史经验,继承革命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新的贡献。”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年,兴办各种家庭农场4.46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3.1万公顷(户均0.13公顷)发展庭院经济。工业企业也进行了结构调整,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搬掉干部“铁椅子”,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计划单列,进一步开拓了兵团与中央各部门的广泛联系和财力支持的渠道,加强了兵团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社会组织的联系。1997年,中共中央正式发文,进一步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实行计划单列,纳入国家一级预算。
  新疆与8个国家和地区为邻,边境线长达6700多公里。兵团在2000余公里边境沿线建起58个边防团场,50多万人在这里默默地屯垦戍边。在这里,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正如诗词中所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巴尔鲁克山下到塔里木河两岸,有多少默默奉献的兵团人,他们奔着军旗来,伴着军歌去。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利用其国家计划单列的特殊地位,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交流,它还经常使用一个企业化的名称——“中国新建集团”。到目前为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各类公司和企业将近8000家,涉及的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900亿元和500亿元人民币。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ll家上市公司。兵团自身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覆盖了高等教育、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现有两所综合性高等学府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分别位于北疆的石河子市和南疆的阿拉尔市,均以农科专业见长。此外,兵团还有近200个覆盖不同学科的科研院所。兵团拥有自己的机关报《兵团日报》。兵团和各师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各团则普遍建立了广播电视转播台,覆盖率目前已达90%以上。
  半个世纪以来,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的戍边队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驻守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改造着自然,守卫着边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一片赤子的忠诚。
  农一师,师部驻阿克苏市。
  1团,团部驻阿克苏市金银川镇。
  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
  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
  4团,团部驻乌什县包孜镇。
  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
  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
  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
  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
  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10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
  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
  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
  13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
  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
  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
  16团,团部驻阿拉尔市新开岭镇。
  托海牧场:场部驻阿拉尔市。
  农二师,师部驻库尔勒市。
  21团,团部驻和静县。
  22团,团部驻和静县。
  23团,团部驻和静县。
  24团,团部驻和硕县。
  25团,团部驻博湖县。
  26团,团部驻和硕县。
  27团,团部驻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
  28团,团部驻库尔勒市上户镇。
  29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吾瓦镇。维吾尔语“兔子不呆的地方”,形容荒凉。
  30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双丰镇。
  31团,团部驻尉犁县英库勒镇。维吾尔语“新的水塘”。
  32团,团部驻尉犁县乌鲁克镇。维吾尔语“干燥”。
  33团,团部驻尉犁县。
  34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
  35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
  36团,团部驻若羌县米兰镇。
  223团,团部驻和静县。
  农三师,师部驻喀什市。
  41团,团部驻疏勒县。
  42团,团部驻岳普湖县莫乃勒镇。
  43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4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小海子。
  45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6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8团,团部驻巴楚县。
  49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0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1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2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齐干却勒镇。
  53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皮恰克松地镇。
  54团,团部驻巴楚县。
  伽师总场,场部驻伽师县阿其克镇。
  托云牧场,场部驻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
  叶城牧场,场部驻叶城县萨依也尔。
  叶城二牧场,场部驻叶城县。
  莎车农场,场部驻莎车县阿其克。
  红旗农场,场部驻阿图什市七盘水磨。
  东风农场,场部驻英吉沙县。
  工程团,团部驻巴楚县喀拉拜勒镇。.
  农四师,师部驻伊宁市。
  61团,团部驻霍城县阿力麻里镇。阿力麻里,突厥语“苹果”。
  62团,团部驻霍城县老霍城镇。老霍城镇,原名拱宸城,原名和尔郭斯,因临霍尔果斯河而得名。“和尔郭斯”、“霍尔果斯”为同名异译,均为准噶尔语“畜牧地”之意。
  63团,团部驻霍城县塔克尔穆克尔镇。塔克尔穆克尔为哈萨克语“不毛之地”。
  64团,团部驻霍城县可克达拉镇。可克达拉,蒙古语,“绿色的原野”。
  65团,团部驻霍城县三宫乡南梁三宫。此地因紧靠霍城县清水河镇,故在建农场初起名清水河农场。
  66团,团部驻霍城县界梁子镇。界梁子,汉语,因此地有低矮的天山余谷,为分界岭,故有此称。
  67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裴新哈莎镇。裴新哈莎,锡伯语,“密布的木围栏”。
  68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佛尕善镇。佛尕善,锡伯语,“老村”。
  69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哈海镇。哈海,锡伯语,“好汉”。
  70团,团部驻伊宁县谊群镇。谊群,因与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毗邻,以“愉群翁”的谐音取名“谊群”。
  71团,团部驻新源县阿合齐镇。阿合齐,哈萨克语,“白色的芨芨草滩”。
  72团,团部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肖尔布拉克。哈萨克语,“盐碱滩,盐碱泉”。
  73团,团部驻巩留县阔尔吉勒尕镇。阔尔吉勒尕,哈萨克语,“荒凉的沟壑”。
  74团,团部驻昭苏坡马镇。坡马,蒙古语,“边境要塞”。
  75团,团部驻昭苏县和吐浩尔镇。和吐浩尔,蒙古语,“低洼”。
  76团,团部驻昭苏县吐尔根布拉克镇。吐尔根布拉克,突厥语,“依水居住的人家”。
  77团,团部驻昭苏县阔克托别镇。阔克托别,哈萨克语,“绿色的山包”。
  78团,团部驻特克斯县阿热勒镇。阿热勒,哈萨克语,“半岛”。
  79团,团部驻尼勒克县则库镇。则库:蒙古语,“温暖”。
  拜什墩农场,场部驻伊宁县。拜什墩,哈萨克语,“五个土墩”。
  农五师,师部驻博乐市。
  81团,团部驻博乐市。
  82团,团部驻精河县黑树窝子。
  83团,团部驻精河县沙山子镇。
  84团,团部驻博乐市。
  85团,团部驻博乐市布恩混图。
  86团,团部驻博乐市。
  87团,团部驻温泉县。
  88团,团部驻温泉县博格达尔镇。
  89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斯尔海镇。
  90团,团部驻博乐市。
  91团,团部驻精河县托托乡。
  农六师,师部驻五家渠市。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团,团部驻昌吉市枣园镇。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
  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清同治年间,逃难的汉民在徐学功等人率领下,在此跨河筑城自卫,河上架吊桥,可容一人一骑通行,故名马桥。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清朝在此设立有第三个台站。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地处草湖边沿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骆驼队经过,在此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该地有一大土墩,相传为古代烽火台遗址,清光绪年间,始称三十里大墩。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因地处呼图壁河拐弯处,取名头道湾。
  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呼图壁县芳草湖镇。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甘肃镇番县(现民勤县)移民在此垦殖建村,得名镇番户。1952年改名正繁户,1996年更名芳草湖镇。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
  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
  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
  新湖农场,场部驻玛纳斯县新湖镇。
  六运湖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六运湖镇。因地处六运的下湖地区得名。
  土墩子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土墩子镇。镇东有一唐代烽火台遗址,梯形土堆至今犹存,故名。
  红旗农场,场部驻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据《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军户农场,场部驻昌吉市二畦镇。据清代《新图志?沟渠志》记载,称二畦渠,镇沿具名。
  共青团农场,场部驻昌吉市芨芨槽镇。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
  奇台农场,场部驻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清代称四十里铺,光绪十五年(1889),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镇),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场,场部驻奇台县库甫镇。库甫系蒙古语,意为木柄。
  农七师,师部驻奎屯市。
  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
  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
  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
  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五五新镇。
  130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共青城镇。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农八师,师部驻石河子市。
  121团,团部驻沙湾县炮台镇。
  122团,团部驻沙湾县东野镇。
  132团,团部驻沙湾县红光镇。
  133团,团部驻沙湾县桃花镇。
  134团,团部驻沙湾县下野地镇。
  135团,团部驻沙湾县沙门子镇。
  136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小拐镇。
  141团,团部驻沙湾县北野镇。
  142团,团部驻沙湾县新安镇。
  143团,团部:驻沙湾县花园镇(新疆华侨农场)。
  144团,团部:驻沙湾县钟家庄镇。
  145、146团,团部驻石河子市北泉镇(石河子总场)。
  147团,团部驻玛纳斯县十户滩镇。
  148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营镇。
  149团,团部驻玛纳斯县东阜城镇。
  150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固城镇。
  151团,团部沙湾县紫泥泉镇。
  152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农九师,师部驻塔城地区额敏县。
  161团,团部驻裕民县。
  162团,团部驻塔城市叶尔盖提镇。
  163团,团部驻塔城市。
  164团,团部驻塔城市。
  165团,团部驻额敏县。
  166团,团部驻额敏县。
  167团,团部驻额敏县。
  168团,团部驻额敏县。
  169团,团部驻额敏县。
  170团,团部驻额敏县。
  团结农场,场部驻额敏县木丰镇。
  农十师,师部驻北屯市。
  181团,团部驻阿勒泰市巴里巴盖镇。
  182团,团部驻福海县喀拉玛盖乡。
  183团,团部驻福海县双渠镇。
  184团,团部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夏孜盖乡。
  185团,团部驻哈巴河县克孜勒乌英克镇。
  186团,团部驻吉木乃县吉木乃镇。
  187团,团部驻福海县。
  188团,团部驻福海县。
  189团,团部驻北屯市。
  190团,团部驻福海县。
  191团,团部驻。
  青河农场,场部驻福海县。
  工业建设师,师部驻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
  工1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2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3团,团部驻库尔勒市。
  工4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5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6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7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8团,团部驻奎屯市。
  农十二师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
  104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西山路139号。
  西山农牧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南郊省道101线15公里处。
  五一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西郊乌昌公路北5公里处。
  三坪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西郊乌昌公路南8公里处。
  头屯河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
  养禽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
  221团场,场部驻吐鲁番市交河古城东5公里处。
  农十三师:师部驻哈密市。
  黄田农场,场部驻哈密市黄田镇。黄田,汉语,因区域内土地广阔,有大面积田野,因景得名。
  火箭农场,场部驻哈密市尖尖墩镇。尖尖墩,汉语,有唐代烽火台旧址建于高隘处,呈梯状,远看似尖土墩,多年巍然屹立。
  红山农场,场部驻巴里坤县红山。红山,汉语,因此地灌溉渠水发源于红山口,山色呈暗红色,故名。
  柳树泉农场,场部驻哈密市柳树泉。柳树泉,汉语,曾有一眼很大的泉水,形成涝坝,四周有多棵2人合抱的大柳树,故名。
  淖毛湖农场,场部驻伊吾县淖毛湖乡。淖毛湖,蒙古语“诺木托罗盖”的简称,意思为“弯弓山”,地下水位高,多沼泽,习惯称诺木湖。
  红星一场,场部驻哈密市二道湖。汉语,有一大一小自然沟蓄水流动形成两片大的盐碱沼泽地,远看似湖泊。
  红星二场,场部驻哈密市火石泉。火石泉,维吾尔语,“双刺玫泉”之意,区域内有大片泉水和芦苇、白刺等植物。
  红星三场,场部驻哈密市龙泉镇。汉语,古时曾有两条干沟从现农场中部穿过,称为“龙王沟”,下游有龙王庙。
  红星四场,场部驻哈密市红延镇。汉语,因距兰新铁路线上的红旗车站较近而得名。
  红星一牧场,场部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
  红星二牧场,场部驻哈密市骆驼圈子。汉语,骆驼圈子在星星峡附近,古丝绸之路驿站,来往驼队多,有多处骆驼棚圈而得名。
  农十四师:师部驻和田市。
  47团,团部驻墨玉县喀尔赛乡。
  224团,团部驻皮山皮亚勒玛乡。
  皮山农场,场部驻皮山县昆其买里。
  一牧场,场部驻策勒县努尔乡。
  兵团直属团场:222团,团部驻阜康市北亭镇(并入新疆新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师团所在地地名解:
  一、石河子(市)(兵团农八师所在地):汉语。在玛纳斯河的西岸,河中多石子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新城。辖属5个街道办事处:东城、红山、向阳、老街、新城。北泉(镇):汉语。石河子(乡):汉语。
  二、五家渠(市)(兵团农六师所在地):汉语,因解放军开垦荒地前,这里有五户人家围住一条渠而得名。
  三、北屯(市)(兵团农十师所在地):[/color]汉语,解放军屯垦的最北之地。
  四、阿拉尔(市)(兵团农一师):蒙古语,一种草的名字,另一说为维吾尔语,意为“河洲”、“绿色的岛屿”。托喀依(乡):维吾尔语,“小土丘”,位于塔里木河北岸。
  五、图木舒克(市)(兵团农三师):原名“吐木休克”,古波斯语,不详。现代维吾尔语,“鸟的嘴”,“突出的一角”。

北京惠蜂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招商加盟:400-880-5558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欣雅街15号院5号楼8层813